垂體上的內亂:患上垂體瘤如何“撥亂反正”
文章來源:健康界發(fā)布日期:2025-04-30瀏覽次數:5 在人類大腦底部深處,藏著一個豌豆大小的器官--垂體。它雖不足1厘米,卻是掌控全身激素平衡的"核心指揮官"。作為人體內分泌系統(tǒng)的中樞,垂體精密調控著人體各類生命活動當垂體遭遇腫瘤侵襲時,它原本井然有序的工作秩序將被打破:垂體瘤不僅會壓迫周圍視神經、血管等重要結構,更會通過異常分泌激素或破壞正常激素分泌,引發(fā)月經紊亂、肢端肥大、骨質疏松、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全身性癥狀。而當腫瘤直徑超過4厘米(即垂體大腺瘤)時,這場"內分泌風暴"將更為兇險……當激素分泌"小能手" 被巨大腫瘤侵襲……垂體瘤,顧名思義,是起源于垂體的腫瘤,多數為良性,發(fā)病率占顱內腫瘤的15%左右。其多數表現(xiàn)為良性腫瘤的生長特性,通過手術和(或)藥物治療,大部分患者可獲得治療。巨大垂體腺瘤定義為在任何方向上大直徑≥4 cm,或腫瘤體積≥10cm3的腫瘤,常見癥狀包括視覺障礙、內分泌功能障礙和由質量效應引起的神經壓迫綜合征。視覺問題是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90.1%),其次是57%的內分泌缺。幾乎三分之一的患者(27%)在診斷時患有完全的前垂體功能減退,而尿崩癥非常罕見(2%)。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是視覺缺陷,其次是前垂體功能減退和頭痛癥狀。詳細說明了診斷時的內分泌缺陷。常見的發(fā)現(xiàn)是性腺機能減退,而幾乎三分之一的患者出現(xiàn)全垂體功能減退。尿崩癥在診斷時罕見。大多數垂體大腺瘤都需要手術治療除巨大泌乳素瘤外,大多數垂體大腺瘤都需要手術治療來解除腫瘤對神經組織的壓迫效應。對于功能不全的垂體大腺瘤,手術的目的應該是很大限度地切除腫瘤,以解除對視神經組織、垂體和垂體柄等的腫瘤壓迫效應,同時維持生活質量。對于功能正常的垂體大腺瘤,除了解除視神經的腫瘤壓迫效應外,其目的是使激素分泌正?;?,如果可能的話,恢復垂體的生理功能。手術入路方式應根據垂體大腺瘤的大小和范圍、其結構、激素治療的需要和患者特定的治療目標來定制。而隨著內鏡神經外科的發(fā)展和新技術的應用,神經內鏡經鼻蝶手術切除已成為垂體瘤主要的治療方式。內鏡下切除垂體瘤安全有效,術后患者恢復快,術中能全面觀察鞍區(qū)結構避免一些誤操作以及腫瘤殘留。垂體大腺瘤治療策略實施分階段漸進切除策略:1)鞍內基底部腫瘤 - 優(yōu)先處理血供核心區(qū)2)鞍旁延伸部分 - 在保護海綿竇結構前提下進行側方擴展切除3)鞍上殘余病灶(如存在) - 需在充分減壓后謹慎處理,避免牽拉損傷視路結構成功切除的關鍵因素與腫瘤的內在特征有關--質地特性:質地堅硬、彈性或纖維化的腫瘤(常見于復發(fā)病例)會降低全切的安全閾值侵襲特征:蛛網膜下腔侵犯程度直接影響手術范圍決策解剖毗鄰:與關鍵神經血管結構的空間關系決定手術入路選擇生長模式:沿顱底中線縱向擴展的腫瘤,可降低神經血管結構受累風險,為內鏡鼻內入路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而前顱窩和/或中顱窩橫向的任何偏心生長都會阻礙通過鼻內通道的切除。垂體大腺瘤手術風險腦脊液鼻漏:發(fā)生率為0.5%-4%,是術后較常見的并發(fā)癥。初步處理通常采用腰池引流以促進漏口愈合。若引流無效,需通過二次手術對腺瘤床進行填塞修復。若未及時控制腦脊液漏,可能繼發(fā)腦膜炎等嚴重感染。頸內動脈損傷:多因手術操作偏離中線位置,導致血管壁撕裂或破裂。該損傷可能引發(fā)致命性大出血,是手術中需高度警惕的危急情況。視神經或視交叉損傷:直接手術操作可造成神經機械性損傷,但更常見的原因為術后殘留腺瘤內出血,導致鞍上視交叉受壓。此類損傷可能引起視力下降或視野缺損等不可逆性功能障礙。